您当前的位置 : 辟谣平台 >> 平台聚焦

虚假新闻带货套路深,公众应如何识别?

来源:“北京网络举报”微信公众号  2025-10-24 15:42

  在视频带货流行时代,一些不良商家为吸引眼球、推销产品,不惜编造虚假新闻。从“某品牌产品被抢购一空”的虚假消息,到“某明星私下爱用某物”的虚假宣传,这类内容混淆视听,损害消费者权益。面对这一现象,公众该如何保持清醒,识别真相?

  常见的编造新闻带货营销套路

  第一,利用社会热点与产品关联。不良商家常将产品与突发新闻、社会热点强行关联。例如,某地发生自然灾害后,不良商家立即推出“救命神器”或“必备物资”,利用公众焦虑心理进行营销。这类套路通过制造紧迫感和恐惧感,促使消费者冲动购买。

  第二,虚构“科学突破”或“专家背书”。许多营销文章打着“最新科学研究发现”的旗号,捏造数据或断章取义,为产品贴上科学标签。还有商家或冒充权威专家,或盗用专家形象,发表不实推荐。养生保健领域是这类套路的“重灾区”,诸如“某食材抗癌功效翻倍”等虚假新闻屡见不鲜。

  第三,营造“虚假抢购”场面。为制造产品热销假象,一些商家通过剪辑虚构排队抢购场景,编造“限时抢购”“库存告急”等虚假信息。各大短视频平台上,这种通过视觉冲击刺激消费欲望的手法尤为常见。

  第四,假冒用户分享与素人见证。看似普通的“用户分享”,实则为精心策划的软广告。这些内容通常使用相同的文案模板,配以夸张的前后对比效果,缺乏具体细节和真实体验感。

  五大实用技巧,助你成为谣言“终结者”

  核查信息来源。遇到抓人眼球的消息,首先查看信息来源是否明确。正规新闻机构会有明确署名和核实流程,而虚假新闻往往来源模糊,或者来自不知名的自媒体。可以通过权威媒体或官方渠道交叉验证信息真实性。

  理性判断内容可信度。保持批判性思维,对过于夸张的表述保持警惕。如“三天见效”“彻底根治”等绝对化用语,通常不符合科学常识。同时注意辨别新闻与广告,我国《广告法》明确规定广告应当具有可识别性以避免消费者产生误解,并明确禁止大众传播媒介以新闻报道形式变相发布广告,要求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发布的广告应当显著表明。

  利用技术工具辅助识别。可以使用识图等工具验证图片是否被盗用或篡改。对于健康类信息,可以查阅权威医学期刊或咨询专业机构。

  警惕情感操纵。如果一篇文章或视频过度渲染情绪,试图激起愤怒、恐惧或同情,就要警惕其背后动机。真正客观的新闻报道会保持中立立场,而非一味煽动情绪。

  查看多方观点。不要局限于单一信息源,特别是当话题存在争议时,应主动寻找不同立场的报道进行比较。真实的信息通常能够经得起多角度检验。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位受众都应成为自己信息的“把关人”。面对可能的虚假新闻带货,我们既要保持对商业创新的开放态度,也要持有必要的警惕和批判思维。只有提升媒介素养,培养理性判断能力,才能在这场真实与虚假的较量中守住底线,避免成为不良商家的“提款机”。同时,作为负责任的社会成员,当我们发现确凿的虚假新闻营销时,也应积极向平台或监管部门举报,共同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记住:理性判断是抵御虚假信息的最好武器。

指导单位
市委党史研究院(市地方史志研究院)、市发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司法局、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城管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利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海洋发展和渔业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卫生健康委、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市应急管理局、市审计局、市外办、市国资委、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体育局、市统计局、市医保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市大数据局、市信访局、烟台地震监测中心台、烟台海事局、烟台海关、烟台市税务局、人民银行烟台市中心支行、烟台银保监分局、烟台市气象局、国家统计局烟台调查队
胶东在线版权所有

网站简介网站地址标识说明广告服务联系方式法律声明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