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即时性与广泛性,为网络谣言提供了滋生土壤。从食品安全的危言耸听到热点事件歪曲解读,再到个人隐私的恶意编造,谣言如病毒般迅速扩散,严重扰乱社会秩序,损害公众利益。唯有多方协同,构建全方位网络治理体系,方能有效遏制谣言蔓延,还网络空间一片清朗。
筑牢防谣根基,重在提升公众媒介素养。作为信息传播的终端和防谣首道防线,需引导公众掌握科学信息辨别方法,培养理性思考与批判性思维能力。政府、学校、社会应合力推进媒介素养教育普及,学校可开设相关课程,组织参观新闻机构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新闻生产,理解新闻的准确性、真实性;政府、媒体机构及社会各界也应开展形式多样的媒介素养宣传活动,例如,今年5月份,中央网信办联合广西举办的“e起辟谣 清朗有我”网络辟谣沙龙,巧妙运用相声、情景剧、快板、剪纸等群众喜闻乐见形式,打造了便捷高效的学习平台,有效营造了全民抵制谣言的良好氛围。
打击网络谣言,关键在于压实主体责任。作为信息重要载体,平台须严格履行审核义务,建立不实信息快速筛查与精准定位机制。抖音的实践提供了有益借鉴,在有关部门指导下,其出台《抖音社区热点信息和账号治理规则(试行)》,积极探索热点事件理性传播。新规核心在于构建分级分类追踪研判机制,对热点内容实施精细化管理,降低用户在事实未明时被不实或片面信息误导的风险。同时,限制争议当事人“借势”变现,既保护其免受舆论压力做出非理性决策,也引导网络商业生态向长期经营、专业服务转型,从而有效遏制谣言滋生、传播的土壤。
治理网络谣言,强化监督管理是坚实保障。相关部门需完善法律法规,明确谣言界定标准与处罚措施,切实提高违法成本。数据显示,2024年“净网”专项行动累计办理网络谣言案件2.7万余起,查处造谣传谣人员3.1万余人,关停违法违规账号19.9万余个,清理谣言信息156.2万余条,形成强大震慑。典型案例如2025年5月宜宾屏山放火案后,康某某等网民为博眼球编造传播谣言,造成不良影响,最终被依法予以拘留、罚款等惩处。未来还需持续加大执法力度,对恶意造谣传谣行为严厉打击,并建立跨部门、跨区域协同治理机制,加强信息共享与执法联动,全面提升治理效能。
守护清朗网络空间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通过提升媒介素养、压实平台责任、强化法律监管多管齐下,同心协力织密“防谣网”,定能让网络谣言无处遁形,共建共享健康、有序、可信的网络环境。
(作者:黄博彦;指导老师:毕艳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