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裂变式传播的当下,越来越多的“真谣言”和“假新闻”披着“真实”外衣,让人们雾里看花,难以分辨,不仅侵蚀着社会公信力,更在无形中制造着群体性焦虑。
2025年2月,一则“2025年烟台开发区、招远市幼儿园要免费”的信息以及一份所谓免费地区名单,在多个社交平台流传。对此,烟台市教育局作出正面回复,2025年2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公布2024年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市、区)名单的通知》,其中,烟台招远市和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被认定为2024年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市、区),普惠和免费是两回事,目前没有接到实施免费学前教育的政策,大家不要受到误导。
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安全类谣言同样给市民们带来了极大的恐慌。例如,2025年3月19日一则“烟台龙口一仓库发生1人昏迷、14人呼吸困难事件”的谣言在网络上迅速传播。视频中,发布者绘声绘色地描述着事件的经过,该视频引发了当地居民的恐慌。经过调查,发布者承认了自己编造并发布谣言的违法事实。
谣言事件的频发,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同时也为谣言的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有人利用网络的匿名性和传播的快速性,肆意编造和传播虚假信息,以获取关注和利益。另一方面,公众的媒介素养和信息辨别能力有待提高。在面对海量信息时,很多人缺乏必要的判断和分析能力,容易轻信和传播谣言。
为了有效遏制谣言的滋生和传播,应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政府部门加强监管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谣言制造者和传播者的惩处力度。对于故意编造和传播谣言的行为,要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形成强大的法律威慑力。同时,要建立健全谣言监测和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理谣言信息,防止其进一步扩散。
媒体和社交平台要承担起社会责任,加强信息审核和管理。媒体应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及时、准确地发布权威信息,引导公众正确认识和理解事件真相。社交平台要加强对用户发布内容的审核,建立有效的举报和反馈机制,对谣言信息进行及时清理和屏蔽。
广大网民也应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信息辨别能力。在面对各种信息时,要保持理性和冷静,不盲目跟风、不随意转发。积极参与到抵制谣言的行动中来,发现谣言及时举报,共同维护网络空间的清朗。
谣言止于智者,更止于法治。只有政府、媒体、社交平台和广大网民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才能有效遏制谣言的滋生和传播,营造一个健康、有序、和谐的网络环境和社会环境。
(作者:黄渤海新区工委宣传群团部 田园、水母网 张奕 王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