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世界互联网大会“网络谣言共治”分论坛的举行使网络谣言治理再度成为热议话题。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也伴随着网络谣言的滋生,在虚假信息蔓延、流量经济驱使的现状下,网络谣言怎么治,已然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也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11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1.6%。在互联网覆盖率越来越广的趋势下,网络谣言误导公共舆论,损害公众利益,扰乱社会秩序,污染网络环境的问题也愈发明显,并且呈现圈层化、流量化和深度碎片化的新趋势。不少造“谣”者深谙传播规律,不仅对技术手段运用自如,且“选题”紧跟社会热点,以造“谣”为业博取流量达到变现的目的。在很多事件中,造谣者低成本炮制不实信息,甚至花钱买热度,而一些不明真相的网民,出于“消息来得快”的炫耀心理和对亲朋好友的提醒心理,也很容易被这类信息所蒙蔽,为网络谣言推波助澜,造成不良社会后果。
2020年发布的《中国网络诚信发展报告》显示,66.6%的被调查者经常遇到网络谣言。食品安全、犯罪事件、疫情疫苗……网络谣言可谓五花八门,此起彼伏,虽然相关部门时常辟谣,但网络谣言却如野草“春风吹又生”,始终难以根除,并且衍生出更加隐蔽、更易渗透的形式,不但扰乱网络空间的传播秩序,也浪费大量的公共资源。
古人说“谣言止于智者”,但在互联网时代,漫天飞的谣言早就超越了民智的升级速度。想要治理网络谣言,不能只靠逐个澄清每个虚假信息,因为辟谣天然比谣言慢半拍,及时的辟谣可以压缩谣言生存空间、存在时间,但不能从根本上扫除谣言。
谣言不是一个个体,它是一个生态。只有建立一个线上线下融合治理网络谣言的生态,构建政府、法治、社会、公民‘四位一体’的网络谣言治理格局,才能从根本上铲除谣言滋生的土壤,让网络谣言无处滋生、无处藏身。
一是政府掌握第一话语权,“权威发布跟不上,谣言就会满天飞”,必须提升信息公开的“时度效”,让谣言“止于公开”;二是要强化法治意识和惩治力度,依法构建良好网络秩序。通过法律手段追究个人以及平台造谣、侵权、扰乱社会秩序等行为的法律责任,让谣言“止于法治”;三是全社会要建立诚信建设机制,培育社会共识,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同抵制、共同治理网络谣言的生动格局,让谣言“止于共识”;四是公民要提升网络文化素养,做到不信谣不传谣,并且主动参与阻击谣言,消除谣言。让谣言“止于智者”。
治理网络谣言问题在网内,功夫在网外,只有多方齐动手,扩大谣言治理“合作圈”,推动网络空间共治共享,才能实现扫除网络谣言、晴朗网络空间的美好愿景。
(作者:邹少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