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辟谣平台 >> 自律规范

多方协同推进网络谣言治理

来源:学习时报  2022-11-29 15:55

  谣言是古已存在的社会文化现象,如今借助网络传播、移动传播、社交传播、智能传播等传播形态的特有条件而具有更快流传速度、更大波及面。谣的本义是徒歌,即随口唱出、无音乐伴奏的清唱;泛指谣谚、歌谣;又指谣传。《新华大字典》把谣言定义为“无事实依据、凭空捏造的传言”。《现代汉语词典》的定义是“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谣言存在的原因是极其复杂的,之所以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能被古人口耳相传、今人在网络上传播,原因之一是所流传的东西有某些方面迎合了大众的某些心理、情感和利益诉求,从而一般人容易接受甚至相信。

  在网络传播条件下,谣言传播变得更加具有流传性与冲击力,不仅信息如潮覆盖,而且信息推送找人;不仅是一般性流传,而且因为是社交平台上熟人所发而更易于接受和相信;谣言不仅包装得易于传播和接受,而且可能虚假信息伴以似真信息左右,难以分辨;再加上基于数据分析的个性化推送服务技术的运用,算法所推送信息是基于对用户信息需求偏好、行为特点甚至是个性弱点的累积画像和实时捕捉进行,既推送有事实依据内容,也可能推送了事实依据不足甚至虚假信息。这既显示出网络谣言治理的特殊难度,也更凸显治理网络谣言的急迫性、重要性。

  梳理网络谣言现象传播机理、传播链条,涉及社会多个方面,包括所涉主体、互联网平台、内容制作者、传播者、公众和监管部门,建立、优化网络谣言治理机制,就要在基于共识的前提下,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切实提高治理能力和水平,实现更主动网络谣言治理。

  社会主体有效沟通是减少网络谣言产生的前提。谣言止于真相。要想实现更主动的网络谣言治理,所有社会主体,特别是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各类学校以及作为自治组织的社区居委会、村民委员会等等,都要进一步增强内部管理、公共治理和公共沟通等能力,进一步增强以人民为中心履行职责的工作成效,从而有效削减相关谣言可能产生的概率。现代社会治理之所以不能仅仅寄希望于“流言止于智者”,就是因为从源头上看有些工作不到位,给网络上各种想象留下了产生土壤,给网络谣言产生和传播留出了空间。这其中,既包括所涉社会主体对内部人员、事务等管理不到位,行业管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不到位,也包括新闻发布、公共沟通发布不到位。更需改善的是对社会情绪、心理脉动的及时感知和巧妙抚慰,是对社会关切、信息需求的敏锐发现和及时回应,是对连带问题、质疑动向的警觉防范和及时处置,是对重要事实、工作措施的及时发布和多元沟通,等等。概括而言,不仅要把工作做到位,还要把沟通做到位;不仅要把民生服务做好,还要把民众心理需求和情绪脉动把握好。为什么社会上一些人会相信传言甚至会转发后来被证实的网络谣言,是因为他们心中有一个理由,即网络上戏谑而言的“谣言,有时是遥遥领先的预言”。客观上,有些口耳相传的流言被后来传播出的事实所印证,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人们对传言的接受心理和接受可能,从而使“无事实依据、凭空捏造的传言”也有了更多被接受的可能。有学者指出,谣言产生与相关事件的重要性与模糊性成正比关系,即事件越重要却又越信息缺失,谣言产生的可能性与其效应就越大。当重要性与模糊性两因素趋向零时,即变成不重要或信息很充分时,谣言就没有产生与传播空间了。

  互联网平台必须负起网络谣言治理的重要主体责任。网络谣言与传统谣言产生和传播的最大差异,就是前者以借助互联网平台传播为基本特征。不仅传播,相当多数与谣言相关内容制作也须借助互联网平台才得以完成。总体上看,口耳相传效率很低、不断变化;没有互联网平台、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社交平台、分发平台等的助力,网络谣言就不可能有如此大传播力和破坏力。互联网平台不仅要遵守法律法规,还需要根据自己平台的传播特性、技术特性、运行方式等制定一系列防范、识别、治理网络谣言传播的规则,形成有效内部治理机制,用主流价值导向驾驭算法,从而在更主动网络谣言治理上负起主体责任、发挥平台功能。

  公众必须增强网络谣言的识别、抑制、排斥能力。在网络传播条件下,公众既可能是相关谣言内容的接受者,也可能是传播者,甚至可能自觉不自觉成为相关谣言内容的制作者。让公众不传谣的前提是不信谣,不信谣的前提是有足够强的谣言识别能力。网络谣言尽管多变,仍然有一系列特征可以识别。增强警觉之心和识别能力,就可以少受网络谣言的侵害,更可以避免不当转发。最重要的还在于政府要切实提高监管能力。要进一步织密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增强包括科技手段在内的监管能力,加强网络谣言治理相关宣传教育,提升全社会的素养和预防、识别能力,从而以政府监管部门为主导,实现更主动网络谣言治理。(陆小华)

指导单位
市委党史研究院(市地方史志研究院)、市发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司法局、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城管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利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海洋发展和渔业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卫生健康委、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市应急管理局、市审计局、市外办、市国资委、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体育局、市统计局、市医保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市大数据局、市信访局、烟台地震监测中心台、烟台海事局、烟台海关、烟台市税务局、人民银行烟台市中心支行、烟台银保监分局、烟台市气象局、国家统计局烟台调查队
胶东在线版权所有

网站简介网站地址标识说明广告服务联系方式法律声明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